更新日期: 2021 年 8 月 11 日
走入 2021 台灣文博會設計品牌展區,高懸的台電 logo 正發著光,在木橫擔緊密排列而成的圍籬上,格外吸睛。由傳統變電箱改造而成的「雜貨電」,展示著民生與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
這是台電文創與 META Design 一起合作開設的「店」,從展場布置、展示商品,到精緻的燈具,都是採用經年累月照亮日常生活的台電退役材製作而成。
台電的新事業開發室,是負責供電之外的業務單位。2018 年初,正式成立文創事業課—「台電文創」品牌出生地,透過與臺灣在地設計師合作,賦予不起眼的台電退役材料及廢棄物,嶄新生命。
曩昔,台電與民眾的關係,僅存於電費單寄到家中時,上頭那冷冰冰的數字;而今,台電文創讓台電和民眾溝通的橋樑,是乘載數十年輸配電使命的木橫擔,所製成的傳遞溫暖的燈具。「台電做這個做什麼?」這是外界對於這家超過七十年的老牌國營企業最大的疑惑。
改變的契機 一場油電雙漲的惡夢
一切要從 2012 年談起,那是堪稱台電最黑暗的一年,在政府推動油電雙漲的政策之下,台電頓時成了過街老鼠,也因此開始正視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性。
時任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,臨危授命接任董座一職,試圖帶來新氣象,「我們被罵得很兇,我們台電有制服,很多同仁那時候不敢穿制服出去。」曾任黃重球的特助,現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回憶起當年景況,歷歷在目。
黃重球上任後,除了改善財務狀況之外,更積極改善內部文化,化危機為轉機,重塑台電形象,「黃董事長覺得台電長久專注本業,缺少了人文素養的展現,導致面對事情的想法與做法,會直接以工程師主觀的認知去處理,少了許多社會的溫度,他認為台電是一個歷史悠久又充滿底蘊的公司,所以希望藉由文化深度的展現,使台電能以更親近民眾的方式,提供電力的需求。」歷經台電企業文化轉變的蔡英聖,談起當年改變的濫觴。
矗立於羅斯福路,台電大樓老公家機關的肅穆形象早已深植人心。
台電於 2016 年推出藝術環境改造計畫,從民眾對台電最直觀的外貌,啟動改變。藉由建築、景觀與藝術手法改善台電大樓戶外廣場的物理環境和視覺景觀,也和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合作,在戶外空間設置公共藝術作品,重新連結周邊慢行網絡及自然資源,讓人們感覺台電可以更靠近了。
連續幾年,台電在溫羅汀街區發起〈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〉公共藝術計畫、主辦一場令人驚艷的「點亮十三層」聲光藝術秀、參與白晝之夜策展創下開放台電紀錄,更推出〈川流電湧〉文資特展、打造全國首座綠能主題展示館「電幻 1 號所」等一系列用文化與藝術連結社會的行動,甚至獲 2020 德國紅點設計大獎。
創新變通 台電文創的第一步
2018 年,擔任新事業開發室主任的蔡英聖,希望將「循環經濟」政策,以更親民的方式與民眾溝通。
以燃煤發電為例,台電估計 110 年度的煤灰產量將達到 3,350,500 噸。每年產出上百萬噸的煤灰,過去台電會將煤灰再製成水泥使用,但蔡英聖希望跳出純粹的經濟價值,將煤灰變成文創商品,讓民眾更理解循環經濟。在獲得高層支持下,他找來三位沒有設計背景但充滿熱情與創意的同仁,文創事業課正式開張!
然而,經費預算往往是創新遇到的第一道難關。台電的預算通常要在兩年前編列,剛起步的文創課缺乏預算,變通之下,蔡英聖說服董事長、總經理,讓文創課來負責股東會紀念品,推出台電文創的第一個品項「人孔蓋煤灰陶瓷吸水杯墊」。
「杯墊是一個突發的創意,主要是想創造出一個民眾馬上可以知道且孰悉的東西。選擇煤灰為材料,因為那是台電量最大、最容易取得的材料。」腳底下的台電人孔蓋躍上桌,直觀又帶有幽默的設計概念,讓初試啼聲的台電文創,在台電的股東會上大受好評,引發網友熱議,也給了團隊一劑強心針,更使台電文創獲得公司內部肯定,奠定文創課日後的發展基礎。
與在地設計師合作 讓退役材料繼續發電
不同於台電過去的禮品,只能從廠商目錄挑選毛巾或筆記本等現成商品,並在上面印製台電 logo。台電文創主扣循環經濟,融入美學與設計的概念,因此,文創課的同仁會帶著設計師們到台電各區處的倉庫與電廠「尋寶」,透過設計師的眼睛,尋覓有「梗」的材料。
「 Whims E010 床頭閱讀燈」就是台電文創與擅長運用回收木材的環保燈具品牌 META Design 共同合作的商品。
META Design 是一間台灣在地製作燈具的公司,以尋找樹木的第三段生命為使命。設計師詩懿說,一棵樹生長是第一段生命;樹木被砍伐後做其他用途是第二段生命,當第二段生命結束後,大部分的狀況都是被丟棄,因此,META 希望再運用這些木料,變成樹木的第三段生命。在一次台灣設計師於西門紅樓的駐點展覽,META Design 與台電文創邂逅,「雖然我們的實際產出不一樣,但我們的理念跟想法是蠻接近的,就一拍即合。」
雙方首度合作,重新詮釋 META Design 的知名床頭閱讀燈 Whims,「我們認為閱讀是一種為自己充電的方式,而台電則是為台灣提供電力。」由於兩者有相似的概念,因此當台電文創提出使用電線桿的肩膀「木橫擔」為素材時,META 決定以 Whims 延伸創作,讓木橫擔退役之後能以 Whims E010 之姿,繼續參與「另類的發電工作」。
「 E010 」是台電退役配電設備木橫擔的編號,過去多從運輸木箱、棧板、老房子尋找木料的 META,退役的木橫擔對設計團隊而言是一項新穎的材料,所以整個設計過程充滿不確定性。舉例而言,由於木橫擔不論晴雨、不分晝夜,一肩挑起電線桿上大小設備,會選用堅硬的木種,每根木橫擔任由天氣在它身上留下印記,所以狀況都不太穩定。有時候木頭切開才發現裡面已經裂了很深的一道溝,就得想如何運用或放棄。
深入認識路邊的電線杆和變電箱
合作一年多以來,台電文創帶著 META 設計師深入材料倉庫、認識退役材料,前前後後造訪將近 10 個不同縣市的倉庫,認識從電廠發電、輸送到用戶端,整段輸配電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,路上常見的電線桿及電線杆上多種類的零配件、變電箱、高壓電塔零配件、家裏的電表等等,都可以在材料倉庫裡看到。而今年台電文創在文博會的展場,正是由 META 操刀佈置,其中木橫擔縝密排列而成的牆面,是製作 Whims E010 保留下的餘料,變電箱則是雙方討論後認為有趣可以挑戰的新材料。
經過與台電文創的合作,詩懿漸漸覺得台電和自己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,「以前跟台電的連結,大概就是電費單上的數據,現在走在路上,我都會抬頭看看路邊的電線杆,知道說這是木頭的橫擔、這是金屬的橫擔。」
她也相當樂見大型企業加入設計文創圈,原本設計圈只能接觸到一小部份的人,但當台電這樣的大型企業加入,更能夠帶動循環設計的概念,接觸到更多民眾,發揮更大的影響力,為社會帶來更多好的可能:「遇見台電文創就像是走一走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發現彼此都是走在同一條路的夥伴。」
解決台電的兩難 不要忽視這個小單位
至於,外界是否真能感受到台電的「不一樣」?
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龔書章直言,台電肩負多重身分,現正面臨許多兩難。台電是政策的執行者,必須配合綠電等環保政策,但它同時也是電力的提供者,必須確保全台的供電無虞,否則就會遭受像今年五月兩次大停電的批評與謾罵;又如近期的藻礁爭議,台電同樣面臨能源政策執行者與社會價值建構者,兩種身分的矛盾。
因此,「台電不能只對外說它的文創設計多好,而是藉由這股創新與設計思考的風氣,誠實面對自己問題,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」他認為,好的設計不是只是用來創造美的東西,而是有辦法藉由設計思考來解決問題。
即使是文創領域,龔書章也認為,台電可以做的更多。循環經濟強調從搖籃到搖籃,廢棄材料應該要能夠再次被利用,而不是延長它的壽命而已。「要把這些材料發揮到能夠面對世代性,把這件事放在生活中的地景、架構、建築、空間、場所,像是用這些材料來重新蓋台電自己的電廠,」他舉例。
然而,他也不否認,自己對台電文創抱持希望。「因為這個單位在整個組織的最邊緣,不負責生產性的角色,所以它更有機會去創造、合作、實驗,所以不要忽視這個小單位的存在,這個小單位可能是最終用來扭動這部大機器的某一環。」
他觀察,目前負責相關事務的幾位處長,都在台電有豐富的工作經驗,也都認同溝通與傳達的重要性,而他們底下則是一群 30 歲左右的年輕世代。「這群年輕人特別重視社會跟環境。」而目前,台電文創透過開放性思考和與外界建立合作關係,這些嘗試,都有可能是未來能夠幫助台電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曾經看似高高在上、正肅拘謹的國營企業,隨著時代變遷,台電看見墨守成規的態度終將與民眾漸行漸遠,從開放總部的公共空間到台電文創,種種打開台電之門的改革,正一點一滴改變台電的 DNA。近期,台電正在籌備成立設計中心,在這裡,他們不只是要做出美的東西,而是用「設計改變機制」,試圖解決問題,相信台電將乘著台電文創的精神,連結公民社群,促進社會對話,與台灣共善共好。
採訪、撰文-台大新聞所實習記者_謝佩玲、李珮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