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: 2022 年 8 月 31 日
過去,從日常用品到 3C 科技,台灣產業皆以代工為主,產品設計師也多半附屬於企業部門,少有成功創立自有品牌的案例。
然而這十年間,台灣微型設計品牌如雨後春筍出現,不只逐漸受國內市場關注,海外消費者也透過電商平台,開始看見屬於台灣的設計。
設計電商平台 Pinkoi 的興起,是如何扶持台灣新興設計品牌成長,立足在地後,更進一步進軍國際?
大稻埕的一隅,1949 年創立的老字號肥皂品牌「大春煉皂」。包裝古典內斂的產品,在現代風格裝潢的架上整齊陳列,空氣中沉澱著淡淡的皂香與傳承 70 年的家族記憶。
在台灣代工產業最輝煌的 1980、1990 年代,全台飯店的肥皂有 5 成都是大春所製,如今,台灣勞動成本提升,OEM 優勢降低,大春把目標轉向原創品牌經營,讓設計成為大春新的 DNA。
2017 年,第三代繼承人李國榮辭去了從事 8 年的工程師一職,從父親手中接下家業,與另外三位成員一同力拼產業轉型。目前,除了大稻埕的實體店,大春也在設計電商平台 Pinkoi 開設大春煉皂線上設計館,實體與數位通路雙管齊下。
如大春煉皂,近年開始注重原創品牌設計與經營的企業,並非孤例。這十年,台灣設計產業颳起一股創業風。
根據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0 年的調查,台灣設計相關企業 56.2% 員工人數未滿 5 人,67.5% 為近十年成立。換句話說,台灣這十年間成立的設計品牌,以微型企業為主。
不論是從前僅負責代工的傳統產業,或是企業內部的 in-house 設計師,紛紛另起爐灶,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。
本土設計深入台灣日常
長期觀察台灣設計產業動態的 La Vie 全媒體主編方敘潔認為,這十年台灣設計產業有很大的轉變,「十年前,大家對於設計這件事情,都還在以國外作為借鏡跟揣摩,然而這十年,台灣本土設計的普及程度變得深入民間。」
微型設計品牌的大量出現,與台灣整體設計環境逐漸發展有關,「像是 2007 年台灣設計師週出來的時候,就帶動了很多本來是 in-house 的產品設計師獨立創業,」方敘潔舉例。
又如 2010 年創辦的台灣文博會,從最初在南港展覽館進行的純商展,到 2014 年後開始加入文化策展概念,並遷移至松菸或華山文創園區進行,方敘潔評價,「在這兩個市中心的地方(舉辦),代表文博會已經撐得起人流、撐得起來參加的設計品牌,他們對於 buyer 的期待值已經有一個量。」
設計師、設計展、設計獎,這些過去對台灣大眾而言遙遠而模糊的名詞,已轉化為日常,成為華山及松菸文創園區裡的大眾取向展覽,或是生活必需品,如餐桌上的器皿。
今年 48 歲的「三星四季青花瓷」創辦人李哲榮,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大學( 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)電腦藝術研究所,2014 年,他放棄廣告特效工作與大學教職,回到家鄉宜蘭創業。
他細心考察田野,將宜蘭的飲食文化和生態環境,轉化為陶瓷器皿創作的一部分,在 2017 和 2018 年連續獲得文博會「文創精品獎」和台灣設計研究院「金點設計獎」肯定。
目前三星四季共有 9 位成員,除了在實體店、誠品等線下通路販售商品之外,也在 Pinkoi 設有三星四季青花瓷線上設計館。而他們產品上的圖像,皆以台灣鄉下的景致為主,如田野間常出現的白腹秧雞,每件瓷器都是陶藝家手工拉坏、上釉而成。
受訪時,李哲榮身著印有白腹秧雞品牌 Logo 的 T 恤,言談舉止散發著溫和的藝術家形象,向我們分享客人的小故事:「有一個住在美國的顧客,他應該是華僑吧,很少回來台灣,和我們回饋說,他(透過 Pinkoi )買這些餐盤、擺放在桌上,感覺好像又回到台灣。」
微型設計企業為何增加?
為什麼近年來五人以下的微型設計企業增加最迅速?
方敘潔認為:「並不是因為現在環境超好,所以人人都有機會,比較像是大家都想出來創業,可是我們現在市場養份比較薄,只養得起微型的。」
在台灣,要創立設計品牌相對困難,除了設計產業鏈發展尚未完整,近年積極自創品牌的傳統產業,及企業內部的 in-house 設計師,過去習慣代工、接案,多半沒有經營品牌的經驗。「他們本來的專長就不在這,如今自己創業,卻要當行銷、當文案、當業務,還要去談通路,」方敘潔說。
代工轉型獨立品牌經營的不易,李國榮深有感受:「大春煉皂算傳產,過去三十幾年都在做代工,所以一開始對行銷非常陌生,很多東西都是參考別人,或是請教一些前輩去進行,現在做了四年,才多少有一些感覺。」
另外,由於台灣市場國內市場不大,若想走向規模化,許多類型的商品只能走外銷路線。然而,品牌國際化所需的成本與管道,對於微型品牌來說,又是另一道高牆。
Pinkoi 執行長、共同創辦人顏君庭更認為,微型設計品牌增加的現象非台灣獨有,他在歐美也有看到類似的狀況,且這個趨勢未來只會多、不會少。「要思考的是,怎麼去讓這些微型的品牌,可以透過商業化、規模化、國際化,讓它變得不微型?」顏君庭指出。
電商平台讓設計品牌「借力使力」
打開設計電商平台 Pinkoi 的網站,上面擁有約 25,000 間的活躍設計品牌,其中大部分來自台灣,而印花樂,是當中最具指標性的設計品牌之一。
印花樂執行長、共同創辦人邱瓊玉,回憶她和另外兩位創業夥伴,一步步將品牌規模化的過程,「 2011 年,我們在迪化街開了第一間店之後,還滿慘澹的,一直到 2014 年,才開始把資源真的投入到拓展跟複製店鋪,還有往線上走。」
「很久以前,還在南港展覽館看文博的時候,我就看過印花樂,在一個角落,只有一個小攤位,」方敘潔回想道,「但你可以看到現在,印花樂和很多通路,像全聯,做聯名跟加價購的活動,對於一般台灣的消費者來說,印花樂已經是一個品牌了。」
她們耗時十年,將印花樂從微型工作室規模化,至今在台灣擁有數間直營店、以誠品為主的二十餘家經銷通路,並持續在日本、港澳拓展海外市場,外銷最高曾達總體營收的 10 到 20%。而漫長道路上,她們並非獨自前行,Pinkoi 一直是和印花樂並肩作戰的商業夥伴。
邱瓊玉回憶:「那時候我們剛開店,Peter(顏君庭)他們三個 Founder 就來找我們,他們說,要讓 Pinkoi 變成亞洲的 Esty(美國設計電商),我們就很興奮!如果台灣或是亞洲,有一個給設計師的平台,我覺得那會很棒!」
2011 年,印花樂甫成立,便在 Pinkoi 網站上開設設計館,而這一年也同樣是 Pinkoi 創立的年份。十年來,Pinkoi 不同於一般電商,僅提供販售平台,他們的目標始終明確,「把品牌聚集在一起,為設計師打造一個設計生態圈,幫助品牌從商品化、規模化,最終走向國際化。」顏君庭說。
三星四季青花瓷在創業第三年加入 Pinkoi,李哲榮表示,雖然曾考慮自行架設電商服務,然而人力需求、大量的建置維護成本讓他們卻步。而因為 Pinkoi 的後臺、物流銜接做得很好,行銷投入也很多,最後選擇於 Pinkoi 上架。
「品牌在平台上,就是一種『借力使力』,」方敘潔形容,平台較高的知名度、消費者流量、行銷手法的靈活度,讓品牌順勢成長。
除了提供行銷、法律諮詢等協助,Pinkoi 近年更直接在日本、香港、泰國開設分公司,搭建海外市場金流、物流、資訊流,期望幫助品牌把規模化、國際化的道路打開,為養分不足的台灣設計產業,帶來轉變的可能。
不單是上架的平台,更是品牌顧問
顏君庭將設計品牌走向國際化,比做爬山攻頂的過程:1953 年之前,喜馬拉雅山未曾有人登頂,沒人敢嘗試,「但一旦有人登頂,所有人觀念瞬間改變:他可以,為什麼我不行?山上的風景這麼美麗,那我要自己上去看一看。」從原先的無人問津,到先驅者的成功令眾人心生嚮往,賦予更多品牌往外走的勇氣與拼勁。
從商業化、規模化到國際化,品牌需要經過長期的培育與輔導,Pinkoi 在這過程中扮演的,是如同「登山嚮導」的品牌顧問角色,讓品牌知道出發前,該做好哪些行前訓練、備齊哪些裝備?該走哪條路線、往何處去?
相較於剛需的日用品,設計產品要達到商業化的門檻更高。方敘潔形容,設計產品如同「販賣一種概念、一種消費者沒想過的事物,」她並認為,「台灣在這個 level 上的設計師相對是少的,」但符合趨勢、有特殊設計理念的產品,消費者的反應通常很好。
Pinkoi 也認同,在台灣設計品牌的這個階段,能即時依社會趨勢、市場動態靈活應變的設計品牌,較易獲得消費者青睞,取得商業上的成功。因此,Pinkoi 會定期與合作品牌,分享市場最新的動向。
顏君庭舉例,2018 年政府擴大限塑令,使用永續材質、可回收分解的環保商品受到歡迎;2019 年,新北市門牌換新,掀起客製化門牌風潮;2020 年 COVID – 19 疫情爆發,一時間具設計感的口罩與收納套、口罩夾熱賣。
本身以環保永續為重要品牌核心的印花樂,在擴大限塑令頒布後,便加強相關產品開發與行銷,促成業績成長,並在日本限塑政策於 2020 年 7 月上路時,又帶動一波海外銷售。2020 年台灣疫情爆發初期,口罩一片難求,印花樂迅速鋪貨布口罩,創造平常 3 倍的營收。
接著,當品牌從商業化逐步邁向規模化、國際化,Pinkoi 也輔導品牌更多商業思維的實務操作、國際市場的經營眉角。
李國榮分享,他曾由 Pinkoi 的課程,學習到電商上架訣竅、商品定價公式,以及日本市場的業務行銷要點等,對於原先較不熟稔商管知識、國外市場實況的設計從業者來說,甚有幫助。
與國際 IP 聯名合作,提升國際能見度
「現在比較不是一個設計大師的時代,」方敘潔觀察這十年的設計產業趨勢,認為相較於十年前,如今容易引起大眾共鳴的品牌、產品並不多。而這樣的現象也與設計品牌規模越來越小,數量卻越來越多有關。
如何增加海內外消費者對微型設計品牌的認知度?Pinkoi 這兩年,與 SNOOPY、miffy 合作推出系列商品,分別讓 33、48 個台灣為主的的設計品牌參與,推出 300 多款商品,販售至台灣、港澳、中國大陸及日本等地區。
印花樂共同創辦人邱瓊玉認同這個策略,與國際 IP 聯名是設計品牌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。國際 IP 形同國際共同的語言,如果消費者看到品牌與他知道的國際語言合作過,「對於品牌的品牌力、商品設計的能力,某個程度上可以到信賴的程度。」
「與國際級公司合作的時候,完全是不同 Level 的市場邏輯與原則,」Pinkoi 公關經理邱佳葦解釋,台灣的設計品牌,創立前期較會埋頭在自己的創作裡面,無法想像商業與國際化的合作類型,「我們一直希望透過 IP 合作方式,加速品牌去思考創作、生產、經營的各階段。」
然而,這樣的跨國合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、毫無波折。
顏君庭說明,一般和 IP 公司洽談授權的多半是製造商。Pinkoi 作為電商平台,合作初始著實費了一番心力溝通,而 Pinkoi 上的品牌具有設計能量,得以跳脫過去聯名產品多半只是印上 IP 圖案的框架,能幫助創造更多國際聲量、帶來多元樣貌,才說服IP方順利展開合作。
國際間家喻戶曉、已有半世紀以上歷史的卡通人物,結合亞洲與台灣在地文化符碼、創意設計工藝,激盪出全新火花。
2020 年及 2021 年與 SNOOPY 聯名,SNOOPY 遇上傳統紅綠藍塑膠袋、台式早餐文化,讓台灣消費者莞爾驚奇;2020 年與 miffy 的聯名,由 48 個亞洲品牌推出 180 多款獨特商品。「 miffy 的總部也跟我們說,跟 Pinkoi 的合作,帶來很多創新」顏君庭語帶驕傲。
國際 IP 聯名的另一個難題,是鉅額的授權金,動輒數百萬新台幣。Pinkoi 集結參加聯名計畫的品牌足夠多,這樣分攤下來的金額,使小型設計品牌也能夠負擔。
和國際 IP 合作,也是設計品牌練兵的機會。大春煉皂在兩次的 IP 聯名都參與其中,李國榮回憶聯名商品的製作過程,直呼不容易,「他們(IP 總公司)很嚴格,重視每個細節,當時是一審再審!」
例如大春與 miffy 的聯名商品,採用 3D 皂體設計,miffy 的細長耳朵在脫模時容易碎裂,是一大難關,最後是結合機械製造與手工脱模,才順利製成。無數次往返的溝通調整、努力去達到 IP 方高標準的要求,也讓設計品牌反過來再審視自己的能力,由聯名得到的經驗,亦能成為品牌進步茁壯的養分。
由線上走向線下,拓展海外實體據點
電商平台的出現,讓難以負擔實體通路成本的小型品牌,能夠有亮相的舞台,也打破國界的藩籬,觸及世界各地的消費者。但面對面的接觸與體驗,仍是有不可取代之處。
有感於僅經營線上平台的侷限,Pinkoi 創立第二、三年,便帶著合作品牌走向線下。顏君庭將 Pinkoi 的市場策略定位為OMO(Online Merge Offline),線下舉行實體活動時,線上也同時進行行銷與宣傳活動,達到雙向的導流對接。
Pinkoi 與設計品牌從社區型的小型市集出發,再到城市級、國家級的展會,藉由於實體場域與消費者互動,獲得直接的顧客回饋,也增加品牌曝光。2015 年,Pinkoi 開始自行規劃策展,創辦品品市集,更於 2018 年拓展至海外,率領 400 多個設計品牌展開台北、香港、廣州、曼谷、大阪的五地巡迴,總計觸及 25 萬人次。
除了市集與展會,Pinkoi 也策劃海外快閃店,包括 2018 年於香港深水涉以「香港魂」為主題,2020 年與 2021 年則是於日本澀谷、香港尖沙咀,開設 miffy 聯名快閃店。
除了國際 IP 的聯名快閃店,為了增加更多跟當地族群對 Pinkoi 品牌的 touch point(接觸點),Pinkoi 也開設自己的快閃店。「我們也投資很多錢,把店弄得很漂亮,帶很多好的品牌、商品過去,打造出設計的氛圍,大家一進來知道說,這是 Pinkoi 傳達的印象,」顏君庭說。
設計品牌國際化不易,近年小有成績
2015 年至今,Pinkoi 的海外營收由 10% 成長至 30%。高幅度的成長,在台灣零售業中都屬罕見,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,大部分線上、線下的零售產業,拓展海外版圖的意願較低落,僅專注於國內市場。
企業經營國際市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資源,並非易事。Pinkoi 於 2015 年 10 月獲得矽谷創投紅杉資本及 GMO Ventures 的 900 萬美元(約 2.97 億台幣)的投資後,開始在不同國家設當地團隊,才造就國際化的可能。
「如果可以的話,我們會鼓勵品牌往下一個階段再前進。」顏君庭說。儘管,他也承認有的品牌沒辦法國際化,有可能是受限於本身產品特性。如三星四季青花瓷的產品為純手工製作,難以大量生產,因此對海外市場的投注較為保守。
其實多數設計師都有國際夢。
顏君庭說,創立早年,他還在回客服信。就遇到設計師來請他幫忙:「 Peter,我們今天收到一個來自日本東京的訂單,你可不可以幫我檢查一下,這是不是詐騙?」對方無法相信,自己的設計會被一個日本客人喜歡。
「以前一輩子從來沒有被點過的火花,好像瞬間被點燃了,我覺得對品牌而言,它就是一個夢想的開始,當他們拿到第一個訂單,他們就會希望能接觸到更多不同國際市場的客人跟族群。」顏君庭笑著說:「能夠支持這些夢想,我覺得這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責任,也是一個很甜蜜的負擔,bittersweet 嘛,有時候真的是很辛苦。」
Pinkoi 在 2011 年創立,剛好走過台灣設計產業變動最劇烈的十年。邱瓊玉評價,「 Pinkoi 如果再早 10 年,台灣的設計品牌、設計市場,都沒有那麼純熟,可能會沒有夠亮眼的品牌,可以讓這個平台支撐起來;而如果晚個 10 年,我想應該就很多人在做了。」
Pinkoi 也擔任部分品牌的海外經銷商,透過分公司協助品牌進行國際業務。在日本、港澳、新加坡、泰國都有市場的印花樂是其中一個品牌。2019 年與日本京都最悠久的口金包職人,合作推出系列產品,在日銷售就佔了 80%,「他們從來不跟人家掛聯名的,我們是第一個跟他們合作的海外品牌,除了迪士尼之外!」邱瓊玉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。
更多關於文創長青樹《印花樂》的品牌故事,請至《Pinkoi 聊聊》Podcast 頻道收聽:
- Apple podcast:https://pinkoi.me/3PWeApi
- Spotify:https://pinkoi.me/3CLWrrq
- KKBOX:https://pinkoi.me/3AzV1NP
- Google Podcasts:https://pinkoi.me/3Axt21j
設計為台灣產業加值,疫情加速品牌數位化
因為進軍國際市場,印花樂預期將面對更多品牌競爭,於是針對同業做了多方研究,如日本的 SOU SOU、芬蘭的 Marimekko,參考它們的產品線、業務拓展方式及市場定位。
這次疫情,也讓設計品牌的經營重心轉向線上。「好像不得不加重在電商這邊的投入心力。」李哲榮感嘆,目前疫情嚴峻,海外實體店的計畫不得不延後。
不論是透過如 Pinkoi 的電商平台,或是架設獨立電商網站,設計品牌的線上市場,未來必定持續擴大。
設計本來就是一種方法,是解決問題的方式,如今,過往僅擅長代工、附屬於其他品牌的台灣製造商及設計師,可以透過設計的手法、線上化的媒介,傳達自己的理念,帶起整體產業改變的可能性。
採訪、撰文-台大新聞所實習記者_戴淨妍、孫嘉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