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: 2025 年 10 月 31 日
小豆樹,這株擁有「睡眠運動」的神奇植物,正以其獨特的合葉特性與療癒氛圍,成為室內綠植愛好者的新寵。白天葉片舒展翠綠,夜晚自動閉合進入休眠,就像有生命的小精靈陪伴著你。本文將深入介紹小豆樹照顧的各個面向,從基礎養護到進階繁殖,讓你輕鬆掌握這株療癒系植物的照顧秘訣。
想看更多植物相關內容?立即探索 Pinkoi 花語大全
《文章目錄》
認識小豆樹
小豆樹是什麼?植物檔案大公開
小豆樹(學名: Cojoba arborea),又稱為密葉猴耳環、含羞樹或日本小豆樹,是豆科(Fabaceae )含羞草亞科的常綠小喬木。這種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,在16世紀時就被命名並歸類於含羞草屬,因其為木本植物而有「含羞樹」之稱。
植物檔案:
 學名:Cojoba arborea
 科屬:豆科含羞草亞科
 原產地:中南美洲(巴西等熱帶地區)
 植株高度:室內栽培約 30-140 公分,原生環境可達數公尺
 葉片特徵:羽狀複葉,小葉密集排列,呈細長橢圓形
 花朵:頭狀花序,白色或淡黃色,毛茸茸的球狀外觀
 生長習性:常綠性,喜溫暖潮濕環境
 寵物友善:對貓狗無毒性,適合有寵物的家庭
小豆樹在日本相當受歡迎,因其優雅的樹形姿態、細緻的羽狀複葉,以及獨特的夜間閉葉習性,成為熱門的室內觀葉植物。它的葉片柔軟細緻,整體造型典雅,能為居家環境增添一份寧靜祥和的氛圍。
小豆樹的「睡眠運動」:為什麼晚上會合葉?
小豆樹最令人著迷的特性,就是它的「睡眠運動」(Nyctinasty)。白天時,小豆樹的葉片會完全舒展開來,像是張開雙臂擁抱陽光。到了傍晚時分,葉片會逐漸閉合,小葉一對對地合攏起來,進入「睡眠狀態」,就像含羞草被碰觸後的反應一樣,這個過程通常在日落後 1-2 小時內完成。
睡眠運動的科學原理:
這種現象是植物對晝夜變化的生理反應,主要目的是減少夜間水分的蒸散作用。在葉柄基部有一個特殊的結構稱為「葉枕」,內含許多薄壁細胞。當光線減弱時,葉枕細胞的膨壓會發生變化,導致葉片閉合。這是一種進化適應機制,幫助植物在夜間保存水分,避免過度失水。
小豆樹的優點與適合人群
小豆樹以其獨特的睡眠運動提供動態觀賞樂趣,具有淨化室內空氣的功能,且對貓狗無毒性,是寵物友善的植物選擇。細緻的羽狀葉片與直立樹形適合現代簡約風格,生長速度適中,一年約長高 15-30 公分,容易管理。
- 植物新手:照顧難度中等,不會太難但也需要一定關注
- 上班族:不需要每天澆水,適合忙碌生活
- 有寵物家庭:無毒性,可以安心種植
- 親子家庭: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植物的睡眠運動
- 追求療癒感的人:觀看葉片開合能帶來放鬆與療癒

基礎照顧指南
日照需求
理想小豆樹日照條件:
小豆樹屬於半日照植物,喜歡明亮的散射光環境。它需要充足的光線進行光合作用,但不能忍受強烈的直射陽光。理想的小豆樹日照條件為:
- 每天 4-6 小時的明亮散射光
- 室內明亮處,例如靠近窗戶但不會被直射的位置
- 早晨或傍晚的柔和陽光
季節調整:
夏季應避免正午強光,可移至稍微陰涼處。冬季光線較弱,可適度增加光照時間或移近窗邊。
澆水管理
小豆樹澆水原則:
喜歡適度濕度,既不耐旱也不耐澇。寧濕勿乾,但絕不積水。
基本澆水頻率:
春夏生長季:約每 3-5 天檢查一次,土壤表面乾燥 2-3 公分即可澆水
秋冬休眠期:約每 7-10 天檢查一次,土壤表面乾燥即可澆水
澆水量:每次澆透,直到盆底有水流出
判斷方式:觸摸土壤 2-3 公分、觀察葉片下垂、感受盆器重量、竹籤測試。
澆水注意事項:室溫水、靜置去氯或過濾水。早晚澆水,沿盆緣慢澆。15分鐘內倒掉底盤積水。
過度澆水警訊:葉黃土濕、青苔發霉、根黑臭味、基部軟黑。
缺水警訊:葉尖枯黃捲曲、白天閉葉、大量落葉、土壤龜裂。
溫度與濕度
適宜溫度:最佳 20-30°C、可忍受15-35°C、低於 15°C 生長趨緩。
管理:夏季避悶熱、冬季避冷風與空調直吹,秋季 15°C 以下移入室內。
適宜濕度:最佳 50-70%(可接受 40-80%)。低於 40% 易葉尖乾枯。
增濕方式:葉面周圍細霧、托盤石礫法、群植、小加濕器,並保持通風。
土壤與盆器選擇
小豆樹土壤配方:排水良好、保水適中、透氣、有機質足、微酸至中性 (pH 6.0-7.0)。
- 配方一:觀葉土 60%+蛭石/珍珠岩 20%+泥炭/椰纖 20%
- 配方二:泥炭 40%+珍珠岩 20%+蛭石 20%+腐葉土 15%+粗砂 5%
- 配方三:赤玉 30%+泥炭 30%+珍珠岩 20%+椰纖20%
盆器要點:必有排水孔、尺寸較根系大 3-5 公分、深度為根長 1.2-1.5 倍。夏季宜淺色避免吸熱。
通風
小豆樹養護中,通風的重要性常被忽略。良好的空氣流通能抑制真菌與病害繁殖,促進葉片呼吸與蒸散,並協助調節溫、濕度,同時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,讓光合作用更順暢。日常建議每天開窗 2–3 次、每次 15–30 分鐘,維持空氣交換;擺放時避免電扇或冷暖氣直吹,與牆面預留 10–15 公分距離,若是群植也要保留適度間距以免悶熱。當通風不足時,常見徵兆包括土表長青苔或發霉、葉片出現褐斑或黑斑、病蟲害增加、整體長勢疲弱等,一旦出現此類訊號,就該立即改善環境流通。
施肥時機與方法
小豆樹在生長季需要穩定補充養分。最佳施肥時機為春夏(3–9 月)每月 1–2 次,秋冬氣溫下降與生長趨緩時應減少甚至暫停;換盆後則等待 2–4 週再恢復施肥,若植株虛弱或患病也應暫停。肥料種類以觀葉液肥最易掌握(氮磷鉀約 3:1:2 或 2:1:1,稀釋至 50–75% 使用),亦可搭配緩釋型顆粒肥或溫和的有機肥長效供養。操作上,先以清水濕潤介質,再施以薄肥,採少量多次原則,並選在早晚溫度較低時沿盆緣緩慢施入,避免濃肥直達根系。冬季與生病期間停止施肥,新入手植株先讓其適應環境再追肥。若發生肥傷,常見表現為葉緣焦黃、短時間內大量落葉、基部發黑或生長停滯,應立即以大量清水沖盆,稀釋並帶走多餘肥分。
換盆時機與步驟
小豆樹換盆可更新介質、釋放根系空間並恢復活力。一般幼株每年換一次,成株每 1–2 年換一次;若看到根系自排水孔竄出、土壤板結或出現異味、雖照顧正常但生長明顯變慢、或盆器相對植株明顯過小,皆表示該換盆了。時機以春季 3–5 月最佳,秋季 9–10 月次之,避免在盛夏高溫與嚴冬低溫操作。
換盆詳細步驟:
準備工作:
- 新盆器(比原盆大 3-5 公分)
- 新鮮培養土
- 排水介質(碎石、陶粒)
- 消毒過的剪刀或刀具
- 手套
步驟一:脫盆
- 換盆前 2-3 天停止澆水,便於脫盆
- 輕拍盆器側面,讓土壤與盆壁分離
- 一手扶住植株基部,一手握住盆器倒扣脫盆
- 如果難以脫出,可沿盆緣用刀子劃一圈
步驟二:根系處理
- 輕輕撥開舊土,檢查根系健康狀況
- 修剪腐爛、乾枯、過長的根系
- 保留主要根系和新生白根
- 如有根腐,需徹底清除病根並用殺菌劑處理
步驟三:上盆
- 新盆底放一層排水介質(約2-3公分)
- 加入部分新培養土,堆成小丘狀
- 將植株放入,調整高度(根頸與盆緣齊平或略低1公分)
- 填入培養土,邊加邊輕壓使土壤與根系密合
- 保留 1-2 公分水位空間,方便澆水
步驟四:後續照顧
- 澆透定根水,直到盆底流出水為止
- 放置於通風陰涼處適應 7-10 天
- 期間保持土壤微濕,不施肥
- 適應後再逐漸移至正常光照位置
換盆後注意事項:
- 2週內不施肥
- 避免強光直射
- 觀察是否有換盆後遺症(如葉片下垂、發黃)
- 如有異常及時處理
相似植物比較
| 比較 | 小豆樹 | 鹿角蕨 | 琴葉榕 | 龜背芋 | 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照顧難度 | 中等 | 較難 | 中等偏難 | 容易 | 
| 光照需求 | 明亮散射光 4-6 小時 | 明亮散射光 | 明亮散射光 6-8 小時 | 散射光即可,耐陰 | 
| 澆水頻率 | 每 3-7 天 | 每週 1-2 次(浸水) | 每 5-10 天 | 每 7-10 天 | 
| 濕度要求 | 一般(40-60%) | 較高(60-80%) | 中等 | 較高更佳 | 
| 通風需求 | 重要 | 非常重要 | 中等 | 中等 | 
| 生長速度 | 中等 | 慢 | 中等 | 快 | 
| 環境敏感度 | 中等 | 敏感 | 非常敏感,易落葉 | 適應力強 | 
| 寵物友善 | 無毒 | 無毒 | 有毒 | 有毒 | 
| 空間需求 | 中小型 | 中型 | 大型 | 中大型 | 
| 特殊照顧 | 觀察睡眠運動 | 需上板或吊掛 | 需常擦葉片 | 需支柱攀爬 | 
延伸閱讀 ► 鹿角蕨怎麼養才健康?新手必懂澆水、施肥與上板要點!
修剪技巧
為什麼要修剪小豆樹?
- 維持美觀:去除雜亂枝條,保持整齊樹形
- 促進分枝:刺激側芽,株型更豐滿
- 控制高度:防徒長
- 改善通風:減少病蟲害
- 去除病枝:避免擴散
- 刺激生長:有助提升小豆樹生長速度
修剪最佳時機
進行小豆樹修剪的最佳時期是春季 3-5 月,此時植物進入生長旺季,修剪後恢復快。夏季 6-8 月可進行輕度修剪,但要避開高溫正午時段。秋季 9-10 月適合整型修剪為冬季做準備,而冬季 11-2月 應避免修剪,因為植物處於休眠期傷口癒合慢。不過,病枝、枯枝、蟲害枝發現後應立即剪除,黃葉枯葉也可隨時清理,徒長枝影響株型時也可隨時修剪,不受季節限制。
修剪方法與步驟
基本修剪原則:
- 剪刀必須鋒利且消毒過
- 切口要平滑,呈45度角
- 剪在節點上方 0.5 公分處
- 每次修剪量不超過全株的 1/3
修剪步驟:
- 清潔修剪:先剪除所有枯黃葉片和完全乾枯的枝條
- 疏剪:剪除過密區域、向內生長的枝條,保持通風
- 整型修剪:修剪過長枝條控制高度,輕剪突出枝條使外觀圓潤
- 後續處理:清理掉落枝葉,較大切口可塗抹殺菌劑,修剪後 1-2 週不施肥

繁殖方法
扦插繁殖
時機:4-6月最佳,8-9月次之;忌冬與酷熱。
材料:消毒剪具、蛭石/珍珠岩介質、小盆或育苗盤、透明袋 (選)、生根粉 (選)。
步驟一:選擇插穗
- 選擇健康、無病蟲害的枝條作為插穗
- 最好是當年生的半木質化枝條
- 枝條應有 2-3 個節點,長度約 8-12 公分
- 選擇早晨進行,此時植物水分充足
步驟二:處理插穗
- 用消毒過的剪刀在節點下方 0.5 公分處斜剪
- 保留頂端 2-3 對葉片,其餘葉片剪除
- 保留的葉片剪掉一半,減少水分蒸發
- 如有生根粉,將切口沾取適量
步驟三:準備扦插介質
- 使用排水良好的扦插介質
- 推薦配方:蛭石50% + 珍珠岩50%,或純蛭石
- 介質需事先浸濕但不積水
- 裝入乾淨的小盆器中
步驟四:扦插
- 用筷子或手指在介質中戳洞,避免直接插入傷害切口
- 將插穗插入洞中,深度約 3-4 公分(至少一個節點埋入土中)
- 輕壓介質使其與插穗密合
- 澆透水,確保介質濕潤
步驟五:後續管理
- 放置於明亮散射光處,避免直射陽光
- 用透明塑膠袋套住盆器,製造保濕小環境(每天打開透氣15分鐘)
- 保持介質濕潤但不積水
- 溫度維持在 20-28°C
- 約 2-4 週開始長根,6-8 週可移植
扦插成功指標:
- 插穗保持綠色,未枯萎
- 開始萌發新芽
- 輕拉插穗有阻力(表示已生根)
提高扦插成功率的秘訣:
- 選擇健康的母株和適合的枝條
- 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(70-80%)
- 適當的溫度(20-28°C最佳)
- 避免陽光直射但要有充足散射光
- 介質保持濕潤但絕對不能積水
- 保持環境通風,避免悶熱
- 使用生根粉或生根液
播種繁殖
播種繁殖需要更多耐心,但能體驗完整的植物生命週期。使用新鮮種子發芽率較高,播種前可用溫水浸泡 12-24 小時促進發芽。選擇疏鬆透氣的育苗土,將種子均勻撒在介質表面後覆蓋薄土約 0.5-1 公分,保持溫度在 22-28°C 和介質濕潤。發芽時間約 7-21天,視溫度而定。幼苗長出 2-3 對真葉、高約10公分時可移植到單獨盆器。播種適合在春季3-5月進行,此時溫度穩定且適合幼苗生長。

購買指南
如何挑選健康的小豆樹?
葉片檢查:
- 健康標誌:葉色翠綠均勻、有光澤、葉片挺立
- 避免選擇:葉片發黃、有斑點、枯萎、捲曲、蟲孔
- 測試:輕觸葉片,應該有彈性且厚實
莖幹檢查:
- 健康標誌:莖幹堅實、表面光滑、顏色均勻
- 避免選擇:莖幹軟弱、有傷痕、變色、皺縮
- 觀察:主幹筆直,分枝自然,無斷裂
整體株型:
- 比例協調,不頭重腳輕
- 枝葉茂密均勻,無明顯缺損
- 無徒長現象(莖節過長)
病蟲害檢查:
- 翻看葉背,檢查是否有蟲卵、蟲體、蜘蛛網
- 觀察是否有介殼蟲(小白點或褐色突起)
- 檢查是否有紅蜘蛛(細小紅點,葉背有細網)
每週小豆樹健康檢查清單
葉片健康檢查
✅ 健康指標:
- 葉色翠綠均勻有光澤
- 葉片挺立有彈性
- 夜間規律閉合,白天完全舒展
- 持續長出新葉
⚠️ 需注意:
- 葉片發黃、褪色或斑點
- 葉尖焦黃、乾枯或捲曲
- 白天也呈現閉合狀態
- 大量掉葉或停止生長
莖幹與根系檢查
✅ 健康指標:
- 莖幹堅實挺立,表面光滑
- 土壤表面乾淨無青苔
- 澆水後排水順暢
⚠️ 需注意:
- 莖幹軟爛、變黑或皺褶
- 土壤發霉或有異味
- 根系從排水孔大量竄出
環境條件快速檢查
- 每天接受 4-6 小時明亮散射光
- 室溫維持在 15-30°C
- 通風良好,非密閉空間
- 土壤乾燥 2-3 公分再澆水
病蟲害檢查
- 葉片正面無異常斑點
- 葉背無蟲卵、蟲體或蜘蛛網
- 莖幹無白色棉絮狀物
- 新芽處無蚜蟲聚集

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Q1: 小豆樹掉葉怎麼辦?
小豆樹掉葉多半因澆水不當,過濕會根腐、過乾則枯萎,應檢查土壤並調整水量、改善排水。其次是環境變化,如新購、換盆或移動位置造成適應性落葉,穩定 1~2 週可恢復。光照不足時葉片會變弱,需補足每日約 4 小時散射光。若溫度低於 10°C,也易落葉,應移入溫暖避風處。
Q2: 白天也合葉是什麼原因?
多為緊急缺水,立刻檢土澆透。若土濕仍閉合,疑根腐,需檢根處理。亦可能為 > 35°C 高溫、強光或嚴重病蟲害。
Q3: 小豆樹生長速度太慢怎麼辦?
正常年增 15-30 公分。放至更亮處(每日 4-6 小時散射光)、生長季薄肥勤施、土壤板結則換盆,維持20-28°C。
Q4: 葉片發黃如何判斷?
小豆樹葉片發黃的原因可依部位判斷。老葉發黃多屬正常代謝,不需特別處理;若是整株葉片偏黃,則可能是缺氮、澆水過多或光線不足所致,應適量補充氮肥、減少澆水並增加光照。若出現葉尖或葉緣發黃,通常是因缺水或空氣濕度過低,可適度提高環境濕度與澆水頻率;若葉緣焦黃,則可能是肥傷,需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土壤稀釋肥分。
Q5: 小豆樹長蟲怎麼辦?
小豆樹常見的害蟲包括介殼蟲、紅蜘蛛與蚜蟲。介殼蟲可用棉花棒或牙刷沾酒精輕刷清除,若情況嚴重可使用專用殺蟲劑。紅蜘蛛多出現在葉背,應提高空氣濕度並以水柱沖洗葉片,必要時可噴灑殺蟎劑。蚜蟲常聚集於嫩芽處,可用強水柱沖洗或噴灑稀釋肥皂水驅除。日常預防重點在於保持環境通風、定期檢查葉背,並避免空氣過於乾燥。
Q6: 小豆樹可以全日照嗎?
不建議。全日照易曬傷。理想為明亮散射光 4-6 小時,僅可接受早晚柔光;全日照環境需遮陽。
Q7: 小豆樹冬天如何照顧?
冬季是小豆樹的休眠期,此時應減少養護頻率並重點維持穩定環境。溫度需保持在 10°C 以上,避免放在窗邊冷風或暖氣直吹處,以防寒害。澆水頻率可降為每 7~10 天檢查一次,僅在土壤表層微乾時再以室溫水澆透。施肥則應完全停止,待春季氣溫回升後再恢復供養。光照方面,雖為休眠期仍需充足散射光,可將植株移近窗邊補光,幫助維持健康狀態。
Q8: 小豆樹適合水耕嗎?
可以水耕但不建議。小豆樹以土培為主較適合,水耕生長速度較慢且需定期更換水質、添加營養液。水耕根與土培根結構不同,轉換時需要適應期。新手建議土培更易照顧,水耕適合作為短期觀賞或扦插生根使用。
延伸閱讀 ► 3分鐘認識超人氣植栽「琴葉榕」!照顧方式及注意事項一次看
 
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