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 on 2023-01-31
近來看過最剛烈也最柔和的展覽:牆上掛著一塊塊銅片,每塊標誌著C小調中的一粒音符,根據音流學的物理,當音頻穿過空間時,利用沙粒或水流將震動的音波記錄成圖案,餘音裊裊,成為在金屬上流動的水,有了實體形態,明明堅硬,卻也不可思議地柔軟。
這是 PLAYBACK CONCEPT 策劃的展覽,《離別的聲音》,聲音本來就是一鳴即逝的,但它停留在記憶裡,成為某種永遠。
今年是道別之年,於是銅片上收集了人們對香港聲音的印象:雪糕車音樂、機場送別時的話、電車叮叮作響、碼頭浪花濺起的聲音······此刻都不再尋常,突然需要珍惜。
「我的世界觀有點悲,常常沉迷於時間的變化與流逝。」設計師陳寶鋒形容自己喜歡在科學裡尋找詩意:「金屬可以埋在地下幾千年不變,代表永恆,可是聲音從來留不住。這種對比很是浪漫。」
由此意念,延伸出來的是聲海系列:清酒杯、時計、線香座等等,錫器忽地不再冰冷,曲折地給注入了溫度。
陳寶鋒是 PLAYBACK CONCEPT 創辦人,回望最初,晃眼已有十年:彼時剛畢業,以金工作起步,由當時社會流行的upcycling設計,以至抽象的裝置藝術都有涉獵,甚麼也想試試看,以實驗性去拒絕定型。
選擇金工,有點陰差陽錯,也有更實際的空間考量:「當時工作室不足一百呎,只有一張金工枱,沒有別的。」他說。
後來開始專心做飾品,可是漸漸在迎合市場與工藝創作之間迷失,不知怎麼走下去;直至五、六年前,參與土瓜灣牛棚一項社區藝術計劃,讓他更清晰地看見自己:「原來工藝不一定要放到好神聖、一生懸命那種高不可攀的職人地位,反而會有更多可能性。」他覺得,工藝不可能框在純藝術世界,尤其在香港,否則好難長遠發展。
「金工在香港一直都很實際,是民間生活需要,要用銅鑼便打一個出來,根本與藝術無關。」
於是近年他選擇貼近群眾,由設計金工飾品,慢慢發展出一系列工作坊,時間比例各佔一半;但他認為這不代表遠離設計,因為設計工作坊也是一種設計:「你需要小心思考流程,用什麼工具之類,讓出整件事可以輕鬆地發生,參加者同時對工藝有一定得著。」
打個比方,傳統鍛敲工序較多,對初學者而言比較艱深,並需全程以鐵鎚不住敲打;如果把中間最為繁複及嘈吵的部分以工具輔助,例如改以更方便的砂模作模具鑄造,最後人手鎚上不同紋理,對不諳工藝的人會更得心應手。
而他希望所有前來體驗金工製作的人,最後能夠帶走一件既漂亮也實用的器物,並且長期使用,這樣方有意義。
譬如很受歡迎的錫清酒杯,導熱系數高,更能突顯冰涼感;而且日本人相信錫能吸走水中雜質與異味,讓酒變得更甘甜順滑——工藝與生活,可以藉此結合。
繼離別之後,未來的主題是move on,向前行:打算收集情侶分手後不再需要的物品,或者親人留下的遺物,把它們拆開再重組,設計成新的東西,把故事換個方式延續下去。
由始至終,PLAYBACK CONCEPT最想說的,並非物件,而是使用物件的那個人,以及物件帶來的深刻感受。
金屬堅硬,反能襯托出心的柔軟。
Playback Concept
2012年成立。將金工技藝與飾品、日常器具等結合,重新演繹關於時間、消逝及更替的故事。產品是故事的載體,其實真正都關於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