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 on 2021-10-28
每次阿聖發放產品宣傳照,裡面出現的木家具與貓,都有難以形容的親和;大夥看著,禁不住低呼:哇照片好靚!
而你未必知道的是,阿聖未接觸木工之前,每天握著相機,是個不折不扣的專業攝影師。
阿聖現在的身份是「自在貓」主理人,而他曾經做過婚紗攝影、潮流雜誌攝影師,並開設過攝影工作室,有十數年時間,攝影是他的興趣、職業和生活。
直到 2014 年,生意突然淡靜,久未接到案子,壓力來襲,他開始慌張:有甚麼別的東西可以做?更重要是——我還懂得做甚麼?
首先想起的,是木工:當時完全欠缺木工知識的他,打算在香港找資深木匠拜師學藝,「膽粗粗發 email 給師傅,問可否收我做徒弟?」
結果未能成事。後來趁旅行時往台北的「木工職人」報讀短期課程,先掌握最基本的技巧,回港後在工廈攝影棚闢建60呎空間,作為工房,小試牛刀做木工。
第一件作品是一張小木櫈,粗糙,簡陋,但異常滿足。
窗口打開了,跳進去就是另一個宇宙,頭也不回。
2018 年決定把攝影工作室結束,由城市搬進元朗八鄉的小屋,新居旁是一間 150 呎鐵皮屋,乾脆租下來作工場,可以盡情地做更多木工,做更大件頭的傢俬。
這是「自在貓」三年前的誕生經過。
阿聖仍然記得,第一次戰戰兢兢擺市集,僅僅帶著一個小木櫃,沒有別的。
「一蚊生意都做唔到。」然後隔離的檔主冷不防問道:「我有一塊家傳的舊海棠花玻璃,你能不能把它用來做茶几?」
就這麼接下第一張真正訂單。
「自在貓」的作品,款式沒有很多,設計亦說不上嘩然,卻總能夠找到一個很小的點,讓你「哦」的一下找到共鳴,生產者與用家,可以頃刻接通。
譬如能放入 50 張黑膠唱片的木櫃,櫃頂可放置唱盤——或者不放唱片的時候,它剛好成為貓捲起來睡覺的房間。
另一個方方正正的木盒,乍看猜不透用途,其實是一個好看的壇,可以燃點線香,拉下藤網,讓煙絲徐徐飄出;裡面還可安放毛孩照片,讓掛念成為某種氣味。
暫時比較得心應手的榫卯技術有兩種,包括指接榫,榫頭與榫孔結合後,看起來類似十指相交的樣子,強度較基本平榫為高
另一個是燕尾榫,由一組接一組梯形尾巴構成,預防木器受力時鬆脫,結構更牢固,多用於直角連接,例如抽屜、木盒等。
選用的木材,主要有顏色沉著的胡桃木,紋理優雅的白橡木與紅橡木,堅韌並富彈性的白臘木,以及耐磨而帶光澤的櫸木等。
品牌成立三年,最近訂單開始湧現,有時甚至手忙腳亂。關注度提高,但阿聖坦言非常抗拒被稱呼為「職人」或「匠人」:「我懂得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,那簡直是侮辱了這些身份。」
輕輕鬆鬆就好,那是他看待木工的態度。
作品幾乎找不到尖銳稜角,統統打磨成流暢的線條與弧度,那是美學取向,也是心境的呈現——不論看著,或是摸上去,不會感到任何壓力,只覺親厚。
木家具以家中兩頭貓命名,阿美與健健,附以號碼識別;現在木工場召來更多村貓,然後有的帶來下一代,鄉間生活靜悄悄,但不代表不可以熱鬧。
研修藏傳佛教的阿聖,覺得「自在」是期望能夠達至的人生狀態:「像我的貓一樣自在,好爽,這樣最能形容我自己。」
當自由遙不可及,「自在咗先再算啦!」一臉嚴肅的他,這刻眉頭鬆開,稍稍露出笑意。
自在貓
2018年成立。一個木工手作人,一個小工房,加上兩隻貓,簡單而自在。專注創作實木製小家具,適合香港家居使用,以傳統入榫方式製作,同時把工藝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