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 on 2021-08-25
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氣味,穿過鼻孔竄上腦袋,記憶因此定型。
西貢應該是海風的鹹,草地的清澀,咖啡的甘香。
還有一種味道,凝固成蠟燭,封存瓶子裡。
BeCandle。隱在西貢舊墟小巷的店,自設工房做手工蠟燭。店面摩登簡潔,空氣裡嗅出優皮的氣味,你會以為這是專門向遊人招手的店,販賣假日風情。「來幫襯的有一半都是西貢人。」冷不防店主 Xavier 搖搖頭,在地生產在地銷售,街坊生意是真像,也是理想中的姿態與面相。
而這樣一家店,見證了設計師的一段旅程。
品牌於 2012 年創立,其時 Xavier 是個家具設計師,工餘跟朋友抽空經營蠟燭品牌,帶點玩票性質,設計為先,創作過一系列造型蠟燭,異常天馬行空。
喜愛吃深水埗合益泰腸粉的他,居然用拉腸粉的方法製作蠟燭,上面還放著甜醬,效果幾可亂真。
小試牛刀後,接踵而來是幾款「點心」:燒賣、蝦餃、小籠包,利用五顏六色的蠟漿,模仿點心師傅的手藝,包出不能放進嘴巴的點心。
也試過從婆婆家中翻出封塵的撥輪電話、硬皮字典、卡式錄音帶等,逐件倒模,一比一地製成蠟燭,說著關於時間、更替的故事,名叫 Lost In Time。
一路走了好幾年,五年前開始遇上每個創作人都會經歷的瓶頸:應該繼續製作更多亮眼造型的蠟燭?專注擺展覽,還是實實在在地銷售較好?
滿腦點子,唯一肯定是需要突破,才能走下去——他選擇回到簡單,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,重新開始。
「我在西貢讀書長大,這裡一直是我屋企。」他曾在歐洲生活好幾年,留意到很多大品牌的本店,最初也是由小社區起步,聘請當地人,服務當地客人。
他決定在西貢落腳,自設工場,經營社區獨立小店。
心態同時有所改變:相比以往的純設計主導,他嘗試把蠟燭帶入實際生活,「畢竟香味才是重點,專業的蠟燭能夠用氣味去說不同故事,影響用家的生活。」
亦強調 Made in Saikung 的在地性,帶領店子融入西貢,包括串起附近小店互作推廣,邀請街坊參與工作坊,提供自備玻璃瓶的「裸買」蠟燭服務等,貼近在地人的日常生活。
其中一款蠟燭叫作 Oud,那是特別為西貢調製的氣味,回溯當地歷史:「西貢從前是個漁村,後來傳教士來了,興建天主教教堂,而這裡本來都有天后廟,是個充滿宗教味道的地方。」
當市場上已有許多人在做蠟燭,Xavier 認真問自己:我的蠟燭語言會是甚麼?
先由氣味出發,一口氣調校出六個味道:大浪灣,大帽山,油麻地,廟街,荷李活道,以及中環,嘗試用氣味將人的感官與記憶連繫。
並且額外關注工藝,找來製作不銹鋼、黃銅、陶瓷和木工的香港職人與藝術家合作,生產容器和周邊工具,還工藝一個重要位置——有趣的是,店子身處的西貢舊墟,從前曾經充滿各種老工業,比如白鐵、木工等,隨時日式微,現已消失。
設計固然不會草草了事,選用實驗室玻璃器皿,可承受高溫,容器本身的比例和闊度都經過小心計算,讓眼睛和手都感覺舒適。
附帶的杯蓋,可於燃點時墊於杯下,阻隔瓶下散出的熱力;用完後蓋上瓶蓋,蠟燭便會隨之熄滅,是實用與漂亮兼具的設計。
對美學的堅持仍在,只是偏向低調,需要細味,期望用過的人會察覺心意。
BeCandle的命名,源於 Xavier 偶像李小龍的名言 be water:蠟液是流動的,擁有不同形態。
唯獨初心不變,將繼續挑戰蠟燭的各種可塑性。
「想做一些自己喜愛的設計,然後分享給他人。」Xavier 如是總結。
BeCandle
2012年成立,於西貢設工房及店舖,手工生產蠟燭與相關產品。
創辦人Xavier透過品牌探索社區生產的可持續性,同時提供以香氣為主題的生活體驗。
其作品曾展出於多個國際設計藝術展,包括米蘭設計週、巴黎Maison et Objets和東京設計師週等。
➤ 按此進入 BeCandle 設計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