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st Updated on 2022-06-22
本來是個尋常不過的茶隔,安靜地站在桌上,看著看著,驀地成了一頭貓,弓起身體,尾巴豎起,引誘你逗玩。
「當這樣一件物件放在桌上,渴望被使用,人們用它的意欲自然便會增加。」Angus這麼認為。
茶隔以竹子製作,借用竹筒的自然形態,底部參考傳統蒸籠編織而成;久經使用後,竹會慢慢吸收了茶葉的味道,人與茶器,茶器與茶,彼此都有不同層次的交流。
這也正好說明了「二回」的初衷:用相對親民的方法,把竹工藝帶進日常,儘管傳統,卻不再遙遠。
Angus是「二回」主理人,本業室內設計,2018年接到工作案子,需要委託內地廠房製作藤織椅子;接收成品的一刻,他怔住: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東西?
當下一點失望,不知怎地在心裡孕育出種子,漸漸生根——開始上網找尋關於竹藝的資料,到日本旅行不忘買書,然後添購工具,嘗試自行編織竹製品,然而學到的畢竟有限。
直到冒昧前往京都拜會竹藝家小倉智惠美,成為轉捩點:小倉是日本知名的新派竹工藝家,曾在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學藝,擅長把傳統竹織融入個人創作,近年設計出不少手鐲、戒指等飾品,很受關注。
小倉把竹品重新演繹,成為自家設計的產品,深深打動Angus:「有人願意去用,才是真正將竹品帶入生活裡。」
眼界開了,加強自學的決定,未幾成立竹藝品牌,由相對簡單的杯墊、卡片盒開始,到後來的杯套、咖啡濾杯、茶隔、花器、酒器、果籃等,一步一步,一對手慢慢地編。
工房取名「二回」,那是竹編的基本,每個圖案最少編織二回,接著不斷重複,方能得到紮實的結構——這動作意味著手作竹藝的一個原點,起步的根本。
踏進竹藝世界,看見是繁花燦爛,單是編織方法已千變萬化;輪口編/十字編/麻葉編/浪紋編/菊花編等等,而他個人最喜愛的,要數到風車編(又稱龜甲編):「這種織法簡單但非常平整,可以做到半弧形曲面,是很有智慧的藝術。」
他把這應用於盛冷麵的竹盤,以五條竹片作單位,互相重疊,編織出五重風車編;盤底加設腳架,可以疏走水份,實際而貼心。
每根竹材都經人手處理,香港天氣潮濕,竹子必須哂乾水份,由青綠的竹材變成米黃竹蔑,約需30至45天;加上之後的除油、去青、劈寬、剖薄、倒角等不同工序,把竹條修正為適用的寬度厚度,方能開始編織。
極耗心神的細活,可不一定就能換來欣賞的目光;而香港人對竹藝普遍仍停留於農具及藝術擺設,竹品作為生活器具,仍然需要時間磨合。
另外還要面對一些根深柢固的迷思,比如竹製品絕不能沾水,帶來使用上的不便云云;Angus說這其實取決於竹條是否削得夠薄:「會發霉的是竹芯(即肉的部分),但竹藝取用的主要是表皮;當竹皮愈薄,愈不容易發霉;相反竹皮愈厚,帶有更多肉,水分便愈多,日後較易發霉。」
一個人鑽研竹編,過程漫長,有時單調,與修行無異;加上今年他把工作室由城市工廈搬到海島山間,可以換來心無雜念的專心,也可以是四野無人的孤立。
Angus坦言單憑竹藝維生並不輕易,目前還在調節生活與心境,未來會嘗試打開自己,辦更多竹藝工作坊,直接面對面進行推廣。
「竹藝難學難精,你會發現當中還有好多學問。」他說自己硬性子,有點遇強愈強:「它已成為我人生的部分,想放下也沒那麼容易。」
竹品該有的韌度,編織的人也許有天都能修練得到,剛柔並濟,優美在堅定恆久。
二回
2018年成立。致力製作、傳承及推廣竹細工文化。透過實用與美學兼具的日常生活器物,把鮮有被關注的傳統竹工藝帶進現代城市,與人連結。